欢迎来到文学城

顶部广告

文学城 > 历史军事 > 史上第二个穿越者 > 第五十九章 策论

底色 字色 字号

史上第二个穿越者:第五十九章 策论

    待在考棚的时候,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,美美的睡了一觉之后,才等来了收考卷的时间。

    将考卷交上去之后,剩下的,就是等待明日的考试了。

    第二场的考试主要是考兼经。宋朝的科举,分了常科和特科两大类,常科之中,犹以进士科为主要。其他的诸如主要还是特科、童子举、博学宏词和一些临时设置的科目。

    沈括和杨清一直要求和期望的就是杨辉在进士科之上能够金榜题名,所以他考的自然是进士科。

    这第一场的大经义考完,对于这个时代的科考,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。很多事情,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时候,不管别人怎么说,总是感觉领会不到其中真正的含义。

    如今自己参加过了,对于这第二场的兼经和第三场的策论,杨辉心中已经大抵有了个数。不过先生和父亲的期望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,都是希望能够在这州试之上中解元,所以还不能松懈。

    回到客栈之后,拿出书本,又仔细的温习了一遍,就等着明日的第二场考试了。

    考试的模式没什么变化,只不过出题的范围变了而已,又整整考了一天。

    杨辉觉得还不错,感觉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发挥,几乎可以说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。不过钱塘士子很多,能不能得第一,心中并无十分的把握。

    第三天的时候,就轮到科考的重头戏了。

    这一场,乃是考策论。

    自从科考进行改革之后,如今朝廷最为看重的一项,也就是这策论,前面两场就算考得再好,若是在策论一项之上出了差错,也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这也就体现除了宋朝科举的一个特点,就是基本上你不能偏科。类似于现代的诸如你数学好,但是语文差,两相抵消之后,若是平均成绩也不错的话,依然能上一个不错的大学。但是在这个时期就不行,既然选择了进士科,那就不能偏重其中一项,否则也不会讲诗词歌赋取消了。就是因为诗词歌赋主要还是看天分灵感,考场上灵感迸发,做出一首好诗词的情况并不鲜见。

    这策论就不太一样,乃是对于应试学子治国能力的一种考试。不但要在文章中议论当前的一些政治问题,还要提出自己详细的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这些,可不是随便背诵基本经义文章就能够作的好的。要知道多少人受限于自己的见识眼光,只知脚下三尺之地,对于整个朝廷的形势,一些内政的问题,都不能很好的看清楚。更何况还要写出对策?

    说简单点儿就是,这策论一项,基本可以说是专门对付死读书的那些人。

    试想一下,一个学子,若只是一个书呆子,不知天下事,如何能在策论之上考好?

    杨辉虽然也很看重策论这一项,不过说起来,他应该是最有信心的。毕竟他的见识,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。

    当看到帘幕之上的题目时候,他会心一笑,本来还以为很难,没想到这题目,自己却是看过。如此一来,倒是可以借鉴一下那位状元的文章了。

    题目是: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,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;齐桓专任管仲而霸,燕哙专任子之而败,事同而功异,何也?翻译成现代的话,就是“论述专权的优劣”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是哪位出的题目,想来是对于当时王安石与神宗推行新法有所感悟,王安石在当时颇受神宗宠爱,时称“既得政,每赞上以独断,上专信任之”。也就是出现了专制的苗头。而此题目,考官的意思自然是想引导考生对君相“独断”时局的注意与思考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宋朝的一些思想还是很开放的,杨辉笑了笑,看来朝廷之中,能够思考这些问题、想要看清楚形势的人大有人在。之前与沈括学习的时候,对于大势,师徒二人也有过分析,大体也都差不多。加上杨辉本身对宋朝还是有些了解的,后世分析的文章一大堆,各种专家学者说出来的一些解决办法,亦是不少。没想到的是这出题之人,竟然会如此直言不讳。

    其实这也并不算什么,主要还是杨辉接触得少了。整个大宋,有远见卓识的人并不少,诸如新法一派的那些官员,哪一个不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拳拳之心,对于朝廷的一些弊政如何看不出来。再加上宋朝文风昌盛,秉承不以言获罪的原则,所以文人士子说起国家大事来,真可谓是毫不避讳。

    科举的目的就是选官,网罗天下人才,为了赵氏王朝的统治服务,这一点,不论朝野都没有异议,只不过在取士之上,会有一些思想上面的分歧。

    比如这一道题,肯定不会出现在守旧派主政的州县,也只有类似于钱塘这种商业很是发达的地方才会有。

    题目看到了,杨辉想了想,记起了一篇相似的文章,稍微整理了一下脑中的思绪,就齐刷刷的写了起来。

    自从第一场通判向克明注意他一来,昨日第二场考试,依然是十分注意杨辉的一举一动。原因无他,只因为每一场考试,他似乎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。

    初始时,还以为他只是敷衍胡乱写就,待得看了杨辉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论后,他就觉得此子真如传言中的那般,不单是神童,更有可能是这一届科举的状元人选。

    有了这样的想法,久未升迁的向克明自然是对他比较注意。

    不过杨辉现在可没时间去注意通判大人,此刻的他,脑子急速转动起来,一篇条理分明的策论,慢慢浮现。

    这策论,有一定的格式,开篇需要点名考试题目,亦包含其含义。

    这一项对于杨辉来说,简直就是毫无难度,结合之前沈括所教的一些东西,很快就完成了。

    后面的对策想起来,稍微麻烦一点。因为这道题目其实沈括授课之时偶然提了那么一点,当时还讲了一些他本人的看法,不过杨辉的目的是解元,自然不会按照沈括的思路去写。

    这策论不同于殿试上的策论,殿试之上,乃是皇帝亲自出题,一般光是题目,都比这个要复杂,并且考的也多是综合能力,包括对时局的判断,所需对策,有时候更是涉及一些其他的知识。

    这毕竟是州试,题目还是要简单一些,心中拟定好了对策之后,接下来,还需要注意一些表达方面的东西。

    这可是讲的君相独断,虽然大宋没有文字狱,但是写得太过激进,没有注意其中的用词的话,恐怕给考官的印象不太好。

    “伏读制策有曰: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,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。此诚独断之大弊也。民间疾苦,惟守令知之最真,故欲平治天下,必广开言路,澄清吏治。言路通即政通人和,言路闭便逸豫亡。昔南郭先生对吹竽术一窍不通,终有滥竽充数之语,空有数百乐师而未知,何也?实为宣王治下,言路闭塞、乐师欲求明哲保身之故。若能博采公论,慎选贤绅,于治必有裨补。

    今之为治,当以开创之势,不当以守成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。盖开创则更新百度,守成则率由旧章。《易》曰:穷则变,变则通,岂可一守太祖皇帝之法。

    如今我朝外有西夏,吐蕃诸国环伺,虎视眈眈,诸国争雄,实乃大宋之危局。

    于此州试之际,余大胆进言,以下三策,言独断之利弊。

    一曰:重言路以开公道之门......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底部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