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文学城

顶部广告

文学城 > 历史军事 > 大唐:贞观叫化县令 > 第四十章 太平春耕

底色 字色 字号

大唐:贞观叫化县令:第四十章 太平春耕

    因为老郑父子拜师的插曲,李陌一天的计划被打乱了。

    原本上午想带杜如晦去参观春耕,结果到了下午才得成行。

    李陌依旧没有马车,还好杜如晦有,其档次和舒适度比王凝雪的一点也不逊。

    李承乾像个跟班似的与杜如晦形影不离。

    经过李陌的两轮美食诱惑,三人也算是已经熟了,一路上有说有笑的交流着,不到一刻钟,便到达了太平万亩良田的现场。

    下了马车,进入农田。

    首先闻到的是潮湿的泥土的气息,尽管这泥土的气息中掺杂着个别不可描述的味道,但还是让人倍感舒适。

    仿佛有了这种气息,离丰收已经不太遥远了。

    站在农田里,放眼望去,三条宽达数尺的沟渠,将无边的农田切分成四大块,

    沿着主沟渠,每隔几十丈,就有一条横向的细沟渠,又将大块的土地切割成较小的网格。

    网格中间的农田里,成百上千的力工正在忙碌的劳作。

    远处的农田已经播种完毕,近处则是在翻耕土地。

    近百头耕牛同时犁地的场面颇为壮观。

    “此处便是太平的万亩良田一期工程了。”

    “原本计划今春造田五千亩,随着大量的流民涌入太平,目前一万亩应该都已经开垦完毕。”

    “这一万亩良田,皆为肥沃的水田,可旱涝保收。预计秋后可收获小麦、粟米、大豆合计三万石以上。”

    “今冬这三万石粮,还是保障不了太平全县的口粮,不过太平的码头已经开始运行,每日可从汾河、黄河、运河沿线运来五百石粮,基本可保障全年温饱。”

    “春耕之后,太平会启动造田计划二期,预计再造水田两万亩,明年春耕前完成三期造田计划,合计造田五万亩,也就是说,明年秋收后,太平将再无粮食危机。”

    李陌详细的给杜如晦和李承乾讲解了万亩造田计划,以及未来的太平粮食产量。杜如晦也一直跟随着李陌的讲解不停的思考其可行性。

    “每日运粮五百石,岂不是说太平一年要花费近五万贯用来购粮。”李承乾报出了一个数字。

    李陌略微惊讶了一下,没想到这个李明,年纪轻轻,心算却颇为了得。

    “李明兄弟说的不错,不过眼下这点儿靡费太平尚可应付。”李陌回应到。

    什么叫这点儿靡费,那是五万贯,不是五百贯,杜如晦又开始急火攻心。

    “太平府库存银几何?”杜如晦忍不住问到。

    “额,这个不方便详细透露具体数额,几十万贯还是有的。”李陌轻描淡写的回应。

    “什么?”杜如晦听了大吃一惊。

    要知道月前传到朝堂上的消息还是:太平饥寒交迫,明府沿街乞讨。

    怎么才短短一个月,竟变的如此富裕,恐怕中上州的州府此刻也没这么多余钱吧。

    杜如晦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其中的缘由。

    “眼下春耕,田间劳作的接近一千五百青壮,之前修渠还有五百人。”

    “这两千壮丁分作五个生产队,一队挖渠,二队整田,三队翻耕,四队播种,五队灌溉。”

    “待到配合熟练,预计五六百人便可打理这万亩水田。”

    几人沿着主水渠在田间行走,李陌又详细介绍了耕作情况。

    “五六百人打理一万亩农田?如何能做到?”杜如晦再次露出吃惊的表情。

    贞观年间,说是一个男丁可分田几十亩,但实际情况是,平均每人只能耕种三四亩土地,原因无他,生产条件过于落后。

    “还请两位移步田间。”李陌做了个请的手势,带着杜如晦和李承乾来到了正在翻耕的农田。

    农田里,一名青壮正挥舞着鞭子,驱使着耕牛拉梨。

    青壮见有人过来,稍微停顿了一下,在确定来人是李陌后,连忙停下了手里的活上前打招呼。

    “郎君,你怎么亲自来了,这等粗活,有我们这些粗人就够了。”青壮的话语里难掩的惊喜,眼前的李陌可是全太平的主心骨。

    “带两个长安来的贵客参观一番,你忙你的。”

    两人交谈之间,不曾想杜如晦竟亲自扶起犁柄尝试起来。

    “果真是轻便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这泥土也比现有的长直辕犁翻深了许多。”

    “一头牛居然能轻松拉动。”

    杜如晦单手扶犁,时不时的发出赞叹的声音。

    他一直耕作了一遭,这才停下手来,俯身仔细观瞧。

    “妙,实在是精妙,大唐得此祥瑞之物,天下饥荒可去其三也。”

    杜如晦难掩的惊喜,发出阵阵惊叹。

    李陌看了,心里一阵鄙视,你一个布匹商贾操心好生意就是了,关心什么国家大事。还亲自上阵耕作,真以为是农家乐呢。

    “李陌,这等新式耕犁可有名字?”

    “有,曲辕犁。”

    “曲辕犁,不错,甚好,甚好。”杜如晦推敲了一番,觉得这个名字非常之形象,“既得此等祥瑞,为何不进献朝堂?”

    “进献朝堂?这只是个耕作的农具,又不是什么奇珍异宝,用来上贡不是让人取笑么。”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,你个黄口小儿,你可知道此物由朝堂推广,可让大唐多开垦多少土地,又能节约多少耕牛,多产多少粮食。”杜如晦一副怒其不争,痛心疾首的样子。

    “老杜息怒,这曲辕犁太平也是刚实验成功,你若朝堂有人,尽管进献便是,若是得什么封赏也尽管拿去,不过,千万别提我李陌的名号。”

    李陌淡淡的回应,他可没什么宏图大志,好不容易刚把太平收拾利索了,安心的做个富家翁他不香吗。

    杜如晦还想劝解,转念他就明白了李陌的心思,此子胸无大志,得过且过,根本就没什么为国效力的想法。

    “李陌兄长,请问这河渠之水从何而来?”旁边不甚言谈的李承乾突然问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河渠之水,取自汾河。”李陌很欣赏这个半大孩子,小小年纪,很善于思考。

    “源头可是民夫交替劳作,反复取水?”李承乾还是很好奇,这么多的水是怎么汇入沟渠,再进入田间的。

    “非也,非也。要搞清这个问题,实地一观便知,还请两位移步河边。”李陌说完,又带着杜如晦和李承乾乘坐马车,向着汾河边驶去。

    PS:感谢书友醉卧皖蜀春酒坊的九仔、小明1805、憧憬.EA送上的好多好多的推荐票。昇记拜谢各位的支持与鼓励。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底部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