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文学城

顶部广告

文学城 > 历史军事 > 断案大明:我老板是朱元璋 > 第297章 谋反

底色 字色 字号

断案大明:我老板是朱元璋:第297章 谋反

    

    在古代封建社会谋反这个词是万万不可以随便乱说的,否则很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倾覆之祸。

    而往往在封建社会里的谋反分子,往往不会有什么好下场,但凡是与这个事情沾边的,说轻一点,会招来杀身之祸,如果是严重的话,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也不是什么稀奇事!

    君不见古往今来,多少和造反沾边的太多人物,无不落的一个凄惨的下场。造反的代价非常大,一旦踏上这条路,就只有义无反顾地走下去

    造反在任何朝代都是第一大罪,只要造反就必死无异,而且还要抄家灭祖。因此你一旦走上这条路,就别想着再起回头路,朝廷镇压起义是绝不手软的,所以只有以推翻朝廷为目标,什么时候推翻了朝廷,杀掉了皇帝,你才可能不被朝廷所杀,才有活命的机会。

    饥民刚开始是外出向富户讨饭,但讨饭的人多了富户也招架不住,于是饥民就开始抢。抢就要杀人,杀人就会被杀,要想不被杀就必须组织起来一起去抢。地主富户毕竟也有限,抢完富户后就只有抢官府的,于是官俯就开始派兵镇压,这样就形成了越镇压越反抗,越反抗越镇压,最终成为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
    天灾只是农民起义的诱因,统治集团的压迫才是主因

    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,吃苦、耐劳、忍耐力强,只要有口饭吃,绝不轻易的去造反。古代生产力低下,土地收入是十分少的,只要有点天灾就可能造成绝收,所以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小的天灾农民可应付,大的天灾农民就应付不了了,就需要政府去组织救灾。组织得力,救灾物资充足,政府官员清廉又办实事,这样饿死人会比较少,灾情就能挺过去。否则,就会饿死很多人。

    像明朝末期陕北的旱灾持续的时间长、受灾面积又广,受饿的人就十分多,单凭个别富人的振灾根本解不了问题,因此就形成大量的流民,流民形成后就开始四处抢劫,进而官府开始派兵镇压,于是起义就发生了。

    明朝能不能解决饥民吃饭问题,其实当时有人提议向江南的大地主、大商人加征粮食用于振灾,但受到了东林党的激烈反对。或者崇桢能征调各地藩王献粮也行,可藩王们都一个个守住财富不放,所以到最后大家一齐玩完。

    财富守恒定理,一个人占的财富多了,就会有很多变得贫穷

    一个国家若不对外贸易,又不对外进行掠夺和抢劫,那么他的财富就是守恒的。有人占的财富多,相应的就会有很多人变成穷人,反过来大家财富都差不多时,肯定富人很少,而且占的财富也不多。国家的作用就是均衡财富,使每个人都不能沦为赤贫,也不能使国家出现很多超级富翁。

    每个王朝在建立之初人口都较少,闲置的土地较多,也没有超级富豪或占地很多的大地主,而且吃财政的官员也少。这个时候土地可以按人分配,每户的土地占有量足以养活一家人,社会财富也较为平均。经过五六十年平稳发展后,人口大量增加,每户的土地占有量就不足以养活一家人,于是一有灾难有人就会卖地,较殷实的家庭就会用闲余资金去买地。经过几十年的循环殷实的家庭就会变成地主,而卖地的家庭只会越来越贫困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朝廷的官员也多了起来,皇帝封赏的勋贵也多了,原来的税收已经不能满足吃皇粮的人的需要,于是就要加税。而古时候官员、士绅们都不用纳粮,所以只能加在农民身上。大地主往往又都是官员和士绅们,最终税都加在了小农民头上,小农民交不起税只有破产。

    所以说“勤劳致富”只在原始积累时期有用,到一定时候想致富就必须靠权力、靠政策、靠机遇。俗话说“穷人越穷、富人越富”是很有道理的,现代社会也是这样的,富人买的房子都早,都便宜,穷人买的房子都晚,都贵。富人占有的资源越多,财富来的越快,反之穷人占有的资源越少,财富就流走的越多。

    王朝的后期,阶级固化是贫穷的根本原因,贪污腐化只是社会表象,所以只有推翻了王朝,农民才能从根本上翻身

    王朝初期,各种利益集团较小,很容易打破,对社会变革的阻力很小。到了后期,这些利益集团就会变得十分强大,顽固地保护着自己集团的利益,严重的阻碍社会变改。它们占有社会大量资源,派出代表在朝中为官,维护自己阶级的利,看似合规合法,实际是国家的蛀虫。如东汉未期的地方豪强,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,随唐时期的关陇集团等,他们初期对王朝建设有用,后期却把持住国家资源不放,将农民挤得没法生存,所以只有摧毁这些集团,才可能翻身。

    官员贪污腐败只是表象,根子里是这些统治集团的腐化,统治集团的活动不再以服务人民为目标,而在于处处维护集团的利益。这些集团中也不乏有一心为公的廉洁之士,但他们的公却堂而皇之只对某一集团有利,对社会底层的农民无利,对国家整体利益无利。如明未的东林党、宋朝时期的士大夫集团等。社会表象的贪污腐败只要朝廷下狠心可以打击整治,集团内部的腐化堕落却很难改掉,弄不好就会被反噬。

    皇帝是统治集团的最高代表,农民起义只有杀了皇帝才算把统治集团推翻,才能进行社会利益再分配,才能保证自己拿到的财富不被夺走。若不杀掉皇帝,不推翻统治集团,不打破阶级固化,农民永远是吃不饱饭。那些可怜的仁慈都是十分有限的,富人们场面宏大的募捐活动,都解决不了大面积的农民吃饭问题。

    而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,基本上都是造反派。也就是典型的造反,成功夺取江山的例子。但在王朝中期或者是初期造反成功的,却是寥寥无几。最典型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宗朱棣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朱棣的老子朱元章也是个典型的造反派,而且还是很成功的那种。关于明朝,较为出名的皇帝除了开国帝王朱元章,那就是朱棣了。朱元章且不说,以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而着名。再说朱棣,他的出名就是因为高举“清君侧”的旗子,反了他侄子的政权,并且,成功获得了皇位。

    这一事件本就不大光彩,而且,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是灾难和破坏,但是,朱棣登位后尚算勤勉的治理国家,将整个大明王朝打理的有模有样,也算是对大明作了些补偿。就是这样一件不堪的上位史,在朱棣死后,差点被他儿子完美复制。

    之所以说是“差点”就是因为前面所有的流程都是一样的,只有结果不同——朱棣成功了,而他的儿子,却失败了。

    朱高煦此人,是朱棣的儿子,上头还有个老大朱高炽,排名老二。若朱高煦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,这个排行倒是没什么,偏偏朱高煦不是。他太像他的父亲了,跟随朱棣屡立战功,领军打仗的能力是一绝。所以,朱高煦老二这个排序让他作了难。

    本想着父亲那样器重他,或许会破例录用也说不定。可是,他不知道通过那样的方式当上皇帝的朱棣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想法。如今当了皇帝,他不知道多想抹除那段不光彩的上位史,怎么可能再给别人议论的机会,再越过长子立老二为太子呢?

    其实,满朝文武心里个个门清,不管他立哪个为太子,他们是绝对不敢多说一句的,皇帝的亲侄子他说反就反,找死的事他们可不干。

    却说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也是个十分特别的皇帝,他的特别就是胖,身材庞硕,好吃懒做,看着不怎么符合天子的威仪不说,关键是,连骑马射箭都不会。这可让戎马半生的朱棣看不上眼,可是,祖训在那儿摆着,他也不得不立,于是,大儿子朱高炽还是当了太子。

    可是,因为皇帝不喜,太子的位子坐的一直都不怎么稳固。后来,皇帝去世,朱高炽登基,是为明仁宗,次年改元“洪熙”。明仁宗的身体肥胖,病也多,身体一直不好,皇帝当了十个月就驾崩了。朱高炽有10子7女,其中,9子4女成年,长子朱瞻基则为他与张皇后所生。

    当时,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基从南京赶过来奔丧,叔叔朱高煦听说了,就打算在半路上伏击。结果,因为一切来得太突然,朱高煦没能成功。

   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不久,登基的是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是为明宣宗。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,敷陈利国安民四事,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,又复信答谢。此后,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,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,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,更加骄横狂妄。

    他侄子刚一登基没多久,当时,已经是藩王的朱高煦没按捺住,立马就声称皇帝身边有奸臣,要清君侧,在他的封国起兵。靖难之役的导火线是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们的敌视,而在朱高煦起兵前,他的哥哥仁宗大力度实行仁政,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,形式也与先前大为不同。

    这些是已经被野心冲昏头脑的朱高煦所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,为了战争的最后胜利,他先后联络的许多朝中大臣,包括大明朝中重臣张辅,可是,最后都没能成功。朱高煦没办法,已经是箭在弦上,没有回头路了,于是,他就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毅然起兵。

    远在北京的明宣宗朱瞻基听说了这件事,连忙召集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。

    当时,朝中大将能用的有个阳武侯,于是,在讨论对策的时候,就有人提议让阳武侯去平叛,但是,遭到了杨荣的反对。按照杨荣的想法,这个时候如果皇帝能御驾亲征是再好不过了,朝中大臣夏元吉也应和赞成。在官员的劝说商议下,宣宗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。

    之后,他亲自穿上战袍,率领大军征讨叛军朱高煦。皇帝的亲征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带的兵力绝对不少,这对于单干的朱高煦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。加上,当时宣宗不仅正面围困,还另外派人递上诏书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讲明其中利害,劝他改邪归正。

    面对城外黑压压的大军,朱高煦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没办法只有开城门投降。就这样,与靖难之役极为相似的一场动乱平息了。尽管朱高煦狼子野心,他的侄子明宣宗不仅没有杀他,还将他们父子接到了京城,提供其家族吃穿用度,跟以前没什么两样。

    这时,群臣纷纷上奏,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,宣宗不许。之后,明宣宗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《东征记》,昭示群臣。逆党王斌等人伏诛,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,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,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。

    可是,朱高煦先前那么大的志向,现在,被自己的亲侄子变相软禁,时间久了,这侮辱他可受不了。

    于是,有一天宣宗去看望他时,他趁其不意一脚绊倒了明宣宗。新仇旧恨加一起,明宣宗当即大怒,命人将二三百斤中的大缸套在了朱高煦头上。可是,因朱高煦常年征战,体力很是不错,头顶着大缸四处乱窜,宣宗不再忍耐,索性直接用火烧死了他。

    既然朱高煦都被自己杀了,索性斩草除根,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一一杀死。

    而王朝的皇帝亲戚们造反,虽说也有网开一面,永禁高墙的。但也不乏遭到惨烈杀害和诛杀满门的。残酷一点的,比如说汉武帝,由于疑心病症,怀疑太子刘据造反,硬是逼的太子刘拒一家险些断子绝孙。而唐明皇李隆基就更过分了,不管证据充不充分,硬是在一天之内杀害了三个儿子,引得天下哗然,导致后来的唐肃宗也和他感情极为冷澹。

    但眼下的情况不一样,一听到朱有爋举报自己的父亲,周王有可能造反,李景隆顿时便眼神满眼放光的兴奋起来。

    只是耐心的听他说完,才发现,只不过是一些莫须有的主观臆测。压根就拿不出什么太过过硬的确切证据。

    但这不重要,李景隆看了一眼旁边的张丹青,他太清楚衙门里办桉的一些潜规则了,只要拿到重点关键人物的口供,即便没有证据,也会是无可抵赖的证据。

    毕竟,作为周王的儿子朱有爋都亲自站出来举报父亲造反了,就算纣王身上长了一百张嘴,也无法辩驳。

    这个造反的名头,注定是要结结实实的扣在了周王的脑袋上。

    很快李锦隆便授意朱有爋亲自写下检举告发信,以儿子的身份告发父亲周王有造反嫌疑。

    如此。,便算是大功告成了。

    只有站在一旁的张丹青才心里非常明白,这个所谓的朱有爋,之所以会心甘情愿的写信告发父亲造反,归根到底还是打心眼里的觊觎周王的王爵之位,并且想做到取而代之。

    

    lq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底部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