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文学城

顶部广告

文学城 > 历史军事 > 史上第二个穿越者 > 第八十一章 殿试

底色 字色 字号

史上第二个穿越者:第八十一章 殿试

    待得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,赵佶似乎还意犹未尽,不过毕竟不能被人发现未回宫中,在书童高俅的催促之下,只好回宫。临走之时,又拿出了一些金银钱财之物,赏赐给了李姥和李师师二人,不过李师师似乎完全就当他当做了顾客一般,到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脸色,搞得赵佶心里忐忑不安。

    一出了青楼,赵佶定了定身,神情凝注,神色飘逸,恢复了之前的从容神气。

    “杨辉,你可真是没趣,师师姑娘如此美丽的人儿抚琴唱曲儿,你竟然睡着了。”

    杨辉笑了笑,他其实主要还是走得累了,李师师唱得虽好,但在他听来,与睡眠曲无异,这才小睡了一会儿。

    道别之后,赵佶与高俅二人自然回了宫中,杨辉行走在充满凉意的汴京街头,只感觉说不出的落寞。

    家中人丁不旺,也就自己与父亲二人,实际上又不是真正的父亲,这种感觉一直压在心头,总是不太好的。

    借着春意,将心头的愁绪驱散开去,这才回了客栈,简单的洗漱一番,也就合衣睡下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天,他哪里都没去,只是待在客栈,准备着后面的殿试。

    或许大家都在准备着殿试,几天时间下来,前来问候或是搭讪的,基本没有,杨辉也乐得清闲。如今解元、会元都已到手,接下来的殿试,可是直接决定着状元归属,一旦得中,就真正算得上是举国皆知了。当然,他还不知道彼时的皇帝赵煦早就已经看了他的省试试卷,对他的印象亦算是十分深刻。

    殿试的前一天,需要请号,也就是参加考试的凭证,号以白纸半片为之,有字数行。尚书据案坐于庭中,吏部按照省试的排名成绩依次唤应考士子上前,自书姓名,押字于历记,同时给与了一本《御试须知》。不但如此,更是严厉的告诫一番,诸如’收号入殿,不得唐突冲撞之语‘。

    杨辉领了一本,前一天仔细的看了一遍,对于殿试的流程也做了大致的了解。

    翌日一早,就来到了集英殿,在集英殿举行殿试,已经算是历来的规矩了,持续了几十年,从未曾变过。

    大殿之外,一根很高的木杆之上,悬挂着混图,上面注明了考生的具体位次。

    殿试非比寻常,比那州试殿试都要来得庄严慎重,不但文武百官在此,就连当今皇帝,亦是高高坐在上方。

    最开始当然是百官朝拜,杨辉隔得太远,根本就看不清皇帝的相貌,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,只觉心潮澎湃。

    一个人只要拥有权力,总会给人一种特别的气势。当他见到文武百官齐刷刷的跪在庭前,一个个大气也不敢出,头也不敢抬,就明白了古代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多么的深入人心。

    百官朝拜完毕,自有人将所有应试学子引入进去,再行朝拜。

    入乡随俗,这时候不跪肯定是不行的,这等场合不但要跪拜,还特别的繁琐,之前杨辉就见到百官一直跪拜了九次。想起以前有人说宋时士大夫与皇帝之间,是无需行跪拜之礼的,今日见到之后,才觉得那根本就是扯淡。

    会元杨辉以下,躬拜、再拜,而后才躬身而退,全程竟是连头都没抬,也就无从看清楚皇帝的具体长相了。

    不过杨辉还是在躬身后退之时,借着眼角余光悄悄的打量了一番。只见坐在上方的赵煦年约二十,很是年轻。长着一副鹅蛋脸,高鼻梁,剑眉星目,颌下几缕性感的小胡子,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,有点忧郁的美男子气质。

    朝拜完毕之后,各个考生依照坐图行列而坐。坐席之上,有牌一枚,长三尺,幂以白纸,上面写着考生的姓名、籍贯、座次等等信息。

    所有人坐好之后,由中官发放殿试试题,考生要将殿试试题全部抄录于卷头的草纸之上,然后还要将殿试试卷装入黄纱袋中,再套在脖子上,为的防止将殿试题污损。一旦污损,则为不恭,纳之不受。

    殿试可与州试不一样,州试上是可以上请的,也就是遇到题目不懂的,可以询问考官,但是殿试之上,总不能一堆学子挨个去问皇帝题意,所以在景佑年间就已经废止了。

    在熙宁年间之前,殿试题目一般为诗赋和明经诸科,到得现在,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,改为策问一道。相比于诗赋的浮华寡实而言,策问可以让考生自由发挥见解,更加避免了死记硬背,更能选出经世之才。时人真德秀就曾言‘以布衣造天子之廷,亲承大问,此君臣交际之始也,一时议论所发,可以占其平生。’

    杨辉拿到试卷的时候,先看了一下,只见开篇写着:“朕德不类,托于士民之上,所与待天下之治者,惟万方黎献之求,详延于廷,諏以世务,岂特考子大夫之所学,且以博朕之所闻。”

    这一段话当然是为了表明皇帝的谦逊和礼贤下士,其后又是要求考生不得阿谀奉承,要直言不讳之类的话。

    审题是很重要的,所以杨辉仔细看了下来,看到其中的几句话时,心中已然有数。

    其正是“......然而贤鄙之未明,徭赋之未平,法令之屡更,戎羌之不诫,蛮徼之未清,颇欲革而正之,安得无扰而定也......“

    这已经很明显,皇帝有励精图治之心,但深感内忧外患,国度法令之变更频繁,所以想要求革正之法而已。

    杨辉看到题目,对于那个年轻的皇帝,心中微微有了好感,居于上位而不往居安思危,真正替这个自己治理的国家在着想。虽然前有王安石变法,后有元祐更化,内部百姓徭役颇重,外部番邦敌国环伺,但只要有这份心,已经算是不错了。

    在省试之上,杨辉写出了格物兴国论,具体的写明了大力发展格物能够带来的一些好处,因此而得了会元,让他心中的信心也渐渐升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策问已经不是单纯的某一个问题了,而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大致方针政策。在杨辉看来,若是写得太过详实,恐怕十万字都不够。

    联系着后世的一些经验和见识看法,他脑中仔细的想着,良久之后,才提笔写下。

    伏读制策曰:古者极治之时,法度修,教化明,学术正,论议一,士之习于学者皆原于道德之意,天地万物之理。及人材得其位也,辅佐人主治天下国家,与夫修身正心,一以六艺为法,以保民则惠,以发政则平,以制用则上下足,以更化则刑罚措。方今承六圣之烈,太平百有余年,兵革不试,泽流无穷,功化之盛......

    开篇免不了要歌颂一下皇帝,虽说已经写明了必须直言不讳,但他可不傻,后面具体的政策当然可以直接说,若是前面就直接指出哪里哪里不好,皇帝打开试卷一看,傻子都能想到会是什么表情。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底部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