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文学城

顶部广告

文学城 > 历史军事 > 史上第二个穿越者 > 第二十三章 放大镜

底色 字色 字号

史上第二个穿越者:第二十三章 放大镜

    当日沈括考校杨辉,出了不少题目,在算学的时候,最开始凭着心算以及乘除法的口诀还能应付,到得后来,沈括改动了其中题目,增加了难度,更包括了一些需要列方程才能得出答案。杨辉当时为了做出答案,在纸上列出了一些计算公式和后世简易的数字符号。后来他走得匆忙,也没在意,没想到沈括竟然收了起来,直到此时。

    他脑中想了想,打算编个理由糊弄过去,直接安到外国人的身上。

    “这法子,确实简便不少,看起来倒像是外邦之人的写法相似,不过有略有不同。”

    杨辉正想着说辞,沈括先说了出来,也是,他毕竟游历过不少地方,又对算学一道颇有研究,想必与番外之邦亦有接触,这才了解一些。

    长舒了一口气的杨辉暗道侥幸,连忙说道:“这的确是外邦之人的算法,学生偶然见到之后,觉得比我朝算法更为简便快捷,这才稍稍改动了一下,以便计算。”

    沈括点点头,道: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,即便是外邦蛮夷,亦有其可取之处。“

    一老一少又谈了一会儿,这才施施然来到远亭授课听讲。

    自此开始,杨辉白日里就跟随沈括读书习字,听他讲课授学,闲暇十分,就被叫到壳轩之中,跟随沈括学习格物之道。偶尔回家一趟,也多是与父亲相聚,杨清得了财物,加上儿子如今似乎学习得不错,也没有以前那般操心,他原本也就只是中年,太过劳累所以看起来总有些垂垂老气,现今心情舒畅之后,连带着人也看起来精神了不少。

    杨辉暗自高兴之余,更加用功,短短三个月的时间,在沈括眼中,几乎已经达到了可以直接参加解试的地步。

    宋朝科考分了三级,分别是解试,省试和殿试。解试又称州试,由地方学正监考,历考三天,共考三场。

    省试即礼部试,在京城举行,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,每三年一次。

    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,乃是由皇帝亲自监考,第一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。

    杨辉如今才八岁,虽然宋朝对于参加解试的年龄并未做限制,但确实是小了些,所以沈括与他商量之后,打算的是到得十岁之后再参加。一来可以再巩固学习一番,二来则是好好学习格物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杨辉的课程就做了一些改动,上午依然是科举考试需要学习的一些课程;下午就是跟随沈括一起学格物。

    患了眼疾的张夫子在上个月也好得差不多了,继续回到沈家授课,沈括由于身体的关系,目前也就是偶尔过来一趟,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编著《梦溪笔谈》。

    时间已过九月,在九月初八这一天,终于盼来了一场大雨,热气蒸腾的钱塘打地稍稍降了暑气,凉快了不少。

    杨辉这几个月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沈家,伙食比自家好了不少,身子骨也逐渐长了起来,以前几乎可以说是瘦骨嶙峋,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。到得现在,也隐隐能够看到手臂和脸上的肉了。

    此刻,他正坐在壳轩中的一张黄梨木椅子上,眼珠乌黑明亮,看着正一脸严肃提笔书写的沈括,没有发出丝毫的声音。

    外面淅淅沥沥,雨还未停歇,回廊角檐处,水珠顺流而下,滴滴答答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。

    许是写得有些疲累了,沈括将手中的笔放下之后,看了看正无聊的杨辉,嘴里说道:“前几日你说的那个物质由分子构成,我想了许久,觉得甚有道理,只是无法证明,若是写进去,恐怕无人相信。”

    杨辉这段时间跟着沈括,两人相熟之后,自然免不了探讨一番,不论天文地理,或是农事算数,每每说起,杨辉也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他年龄虽小,其实没办法解释这种事情,但沈括对他也没怀疑,只觉得他聪慧异常,几达生而知之的境界。一些事情,从杨辉口中说出来,即便以他的见识,也觉得如醍醐灌顶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在编著《梦溪笔谈》的时候,若是遇到不明白之处,也会提出来与杨辉说说,两人到如今,除了在文学一道上,杨辉是完全听从沈括的,其他的一些方面,倒是沈括听他的意见比较多。

    沈括不是没有怀疑过,毕竟就算杨辉从娘胎里开始看书,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见识,其所知的庞杂,就连自己都有些不如。但一涉及到具体的这个时代的一些问题事情,杨辉又属于半吊子水平,想来想去也没个结果,到得后来也就不再去想了。

    反正怀疑也没什么用,杨辉家世清白,在这个山村的人基本上都是看着他出生,看着他上学的,连钱塘都未曾出去过,能有什么问题?

    杨辉想了想,说道:“据学生所想,证明是有些难,不过若是能够将物体放大之后,或许能有所发现。”

    “放大?”

    “沈爷爷,都说见微知著,以小见大,比如一只细小的蚂蚁,若是不抵近了观看,谁又能看轻它的小脚呢?若是能制作出一件东西,能够将事物放大十倍,百倍,或许就能看清楚其内部构造。”

    沈括点头道:“确实如此,只是要找到这样的东西,恐怕并非易事。”

    杨辉提醒道:“学生从书上看过这方面记载,据说将宝石或者水玉研磨成镜,能达到放大的效果。”

    他口中的水玉,即是水晶,将水晶研磨成透镜,的确能达到这样的效果,只是影像并不算清晰,远没有后世的放大镜精巧清晰。

    “水玉好说,想必钱塘县城的银楼里面就有。这样,稍后让下人取些钱财,去县城一趟,不过这磨镜面的事儿,可就交给你了。”沈括来了兴趣,朝着杨辉说道。

    ”......”。

    沈括对于编著《梦溪笔谈》几乎已经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,听杨辉说起凸透镜的神奇之处,不由就想立刻得到这凸透镜,以便好好观察一番。

    杨辉无奈,只好点头应下,没事儿给自己找了个苦差事,心中苦笑不已。

    要将水晶磨成凸透镜谈何容易,事已至此,杨辉也没办法,除了上课之外,剩下的时间就是磨镜面。

    整整花了三个半天的时间,大宋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放大镜在他手中出现了。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底部广告